臺南市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今(22日)起至109年1月5日止,舉辦《日常的切分音-2018南瀛獎得主特展》,邀請師大美術系博士呂松穎先生擔任策展人,以「日常的切分音」為主題,將本屆三位南瀛獎得主-莫昍霖、楊慧華、黃元煜的作品,巧妙透過視覺藝術中不可見的「音律」,使書篆的金石鏗鏘、聲聲慢的水墨行筆、以及多張相片交融所譜出的都會交響曲,在特展中合奏出「銘刻生命,聆聽日常」的創作內涵,看見藝術家在日常中展現的不凡。

三位南瀛獎得主-書法篆刻類莫昍霖、東方媒材類楊慧華、攝影類黃元煜,皆具特殊性的視覺表現,他們以專注的職人精神,傾注時間、持續不斷地追求藝術本質,各在不同領域中展現出人文關懷及思考,彷彿是在尋常的生活題材、文字、圖像中,構築出自己的美學與特色,帶給觀眾創新的視覺感受。

文字引用:大媒體新聞網
 
 
日常的切分音-2018南瀛獎得主特展
Syncopation of Daily Life—Exhibition of 2018 Nanying Award Winners
展期:108年11月22日(五)至109年1月5日(日)
展出地點:第一、三畫廊、文物陳列室
開幕式:11月24日上午10時
座談會:11月24日上午11時
 
本展以「日常的切分音」為名,寓意2018年南瀛獎得主書法篆刻類莫昍霖、東方媒材類楊慧華、攝影類黃元煜三位創作者,彷彿是在尋常的生活題材、文字、圖像中,構築出自己的美學與特色。帶給觀眾創新的視覺感受。
影像的家鄉味-在地之美 |黃元煜
憶及接觸攝影之初,總是急於上山下海拍攝各類題材,除了享受過程中的感動,充實了攝影技巧,同時透過觀景窗,取捨方寸間的美麗的風景與事物。
然而,對於接觸攝影一段時間之後,我時常這麼想,影像除了美麗與感動之外,還有什麼可能?恩師謝明順說:「發現比看見重要」。在影像中,是藏有作者的自我思維,看見的不再是形式上的表象,而是觀景窗後方的眼睛和靈魂。因此,一席話改變了我對攝影的認知,踏上議題式影像創作之路。
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?外國的風景比較美嗎?接觸攝影這些年來,在山上、在海邊,看見原本美麗的風景,被人為建物與垃圾所佔據,在台灣的各個大街小巷,放慢腳步用心觀看,這些巷弄、那些房子,再再的充滿了屬於台灣在地特色與溫度,於是我思考著,透過攝影的影像讓大家看見台灣在地之美,以及風景後面的美麗與哀愁。
身為一位業餘的攝影愛好者,比賽獲獎是一種肯定,而非攝影的終點,我希望透過鏡頭持續發現台灣,提供思考影像後面的各個可能,「美不是只有看見」而已。